從2013年12月,中國社會科學院就開始創立中國社會科學評價中心,當時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希望進行全球智庫比較研究,探索出一條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建設路徑。我們不希望大家的關注目光聚焦到排行榜上,而希望大家把目光更多地關注到,智庫建設的經驗總結。
經過近兩年的努力,我們在2015年11月發布了《全球智庫評價報告》,創建了AMI全球智庫評價體系,該報告提出的全球智庫綜合評價AMI指標體系,注重了評價指標注重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從吸引力、管理力和影響力做了分析更加注重指標體系設計切合智庫的工作流程。這三種力相互作用,影響力大了則會反哺到吸引力,而吸引力加大則會促使更多的高品質人員聚集到智庫,提升管理水平。該成果獲得了2015年度中國社會科學院創新工程智庫重大成果2項。
之后,我們承接全國社科規劃辦委托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完成對國內高端智庫評價指標的設計,同時開始啟動對我國智庫建設的研究。我們進一步構建了對中國智庫AMI的評價體系,通過這些年的國內外對比研究,我們認為,我國智庫建設的主要經驗可以概括為“四梁八柱”,具體而言,四梁為:
第一,智庫要有明確的定位。智庫必須明確自己的定位,是研究哪類問題為核心,只有這樣,才能彰顯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智庫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很少有智庫是包打天下,涉獵所有的領域。即使像中國社會科學院作為一家綜合性的國家高端智庫,盡管在內部已經初步構建了以社科院綜合性智庫為統領,以研究所級智庫為主體,以專業化智庫為樣本的院級、所級、專業化智庫“三位一體”的智庫建設格局,研究領域足夠廣泛,但是,在軍事、教育等方面仍然沒有過多涉及。反觀我國目前在建的智庫,有的智庫大包大攬,不僅縱覽國內的諸多方面,而且對全球問題也似乎無所不能,這樣的做法可能會適得其反,讓外界無法了解其智庫的準確定位。
按照我們智庫評價的AMI框架,智庫的吸引力與智庫的定位緊密相關,與其所處的環境緊密相關,與智庫本身的人力財力物力要相適應。因此,智庫在創建之時,首先要對智庫市場進行細分,從中選中與自己資源稟賦相適應的目標市場,進而制定有效的定位,以區別與其它智庫。對于資源稟賦相對充裕的智庫而言,可以選擇幾個研究領域,疊加成綜合性智庫定位;對于資源優勢相對集中的智庫而言,可能選擇某個專業領域,成為專業性智庫不失為是上策。
第二,智庫要加強過程管理。我們所說的智庫的過程管理,與我們智庫評價的管理力一脈相承,也就是按照7S理論包括:戰略(strategy)、組織(structure)、系統(system)、人員(staff)、風格(style)、價值觀(shared value)和技術(skills)七個方面,提升智庫的管理水平。這里,前三個屬于智庫的硬件建設,后四個屬于智庫的軟件建設。我國智庫建設中存在的一個較為普遍的問題是硬件不夠硬、軟件又太軟,也就是說一個智庫的建設缺乏戰略的頂層設計、缺少必要的組織規劃、缺失了相關系統的建設,更沒有對智庫的價值觀、智庫的文化、智庫的研究技術開發進行更多的關注與投入。如此建設的結果只能是遍地開花,華而不實。我們提醒那些急功近利的智庫建設者,要從長計議,精耕細作,絕不能智庫的管理與建設當做“短平快”項目來對待。
第三,智庫要重視績效評價。智庫的績效評價,也就是智庫的影響力評價,我們認為智庫的影響力包括政策影響力、學術影響力、社會影響力和國際影響力。智庫的政策影響力是一個智庫的核心所在,一個智庫對政策制定所起的影響作用大小,是該智庫關鍵所在。而智庫的學術影響力則是智庫理論內功的表現,只有較為扎實的基礎研究,才有可能提出靠譜的對策研究成果。智庫的社會影響力在于考量一個智庫成果的對外傳播能力,人員與機構的對外曝光程度,智庫的信息公開化程度等等,歸根到底要看一個智庫是否接地氣。智庫的國際影響力則側重考核一個智庫的國際交流狀況和國際化程度,這是對一個智庫的更高要求。
目前,我們智庫績效評價中面臨的三個突出問題:第一個問題是我國智庫評價中多以領導批示代替政策影響力,導致智庫紛紛上書進諫,希望更多地得到領導批示,以至于出現了大量短平快的政策建議,而這些建議中有一些缺乏基礎研究的支撐,經不起實踐的經驗,長此以往,也敗壞了我國智庫的整體聲譽。第二個問題,個別智庫希望通過社會影響力來提高智庫的整體影響力,因而,這些智庫過度地追求曝光度,急于擴大社會影響力,忙于辦會議、請名家、炒熱點問題,結果忘卻了智庫的核心使命所在,基本上淪為“媒體型組織”。第三個問題,一些智庫希望提高自己的國際影響力,紛紛走出國門,展開與國際高端智庫的交流,而大多數的國內智庫與國際智庫的交流流于形式,走馬觀花、參觀座談,沒有形成固定的、深度的合作,更沒有推出有分量的合作成果。這種做法不僅僅花錢不少、產出不多,而且引起國際上的高端智庫對我國的智庫建設的負面評價。
第四,智庫要強化隊伍建設。智庫,歸根到底是要靠人員的智力出成果,所以,智庫的人員水平直接決定著智庫的參政議政的水平。在我國,智庫的人員隊伍建設面臨著兩個關鍵問題:第一個問題是智庫大牌專家供不應求。我國智庫處于大干快上的階段,在智庫建設的熱浪下,智庫人才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而真正的大牌智庫專家不是一日造成的,這需要長期積累、不斷修煉才能成為“智多星”。短期內,智庫大牌專家短期,時不待我,一些智庫只能退而求其次,一些智庫只能通過聯合聘用的方式,這樣,一方面,導致一些無名的學者承擔了名不副實的智庫重任,另一方面,一些大牌智庫學者身兼數職,嚴重過載,甚至一些退居二線的官員也被吸引到智庫中充當急先鋒。第二個問題是我國缺乏一套有效的智庫人員培育體系。我們的教育體系以出基礎研究人才為目標的,而這些人員進入智庫體系中,如何把基礎研究見長的學者轉化為對策研究為主的學者,的確需要假以時日,真正能夠完美實現這種轉換并非易事,特別是我們應當在我國的教育體系中增加相關的對策研究理論,增設有關智庫的專業,加大對智庫人員的培育力度,加強對智庫從業人員的再培訓。
有了智庫的“四梁”之后,下面要做好“八柱”:
第一,領導重視。如果把智庫建設工作,作為一把手工程建設來抓,肯定出成績的概率會大大增加。
第二,基礎理論研究。這是智庫的安身立命的基礎,沒有基礎研究,對策研究就成為無水之源。
第三,做好基礎理論研究向對策研究的轉化工作。這在前面已經論述,這里就不贅述。
第四,創建與維護好對策報告的上報通道。許多智庫有了對策成果,苦于沒有上報的通道,“貨到地頭死”,這是非常可惜的。尤其是,對于大多數地方所建立的智庫,要建立起與中央決策機構、相關部委建立起信息直報系統,是非常困難的。
第五,行政保障能力。行政保障能力涉及到:財務的保證,科輔人員的配備,財務報銷便利性,數據庫資源,等等。
財務的獨立性與組織的獨立性,是智庫的分析獨立性的前提與保證。智庫應該形成符合自身發展需要的多樣化融資機制,以保持充足的經費。例如可以形成社會捐贈、政府資助、市場化運作、個人捐贈、委托研究項目經費等多種籌資渠道并存的多樣化融資機制,盡量減少對單一籌資渠道的依賴,減少個別捐贈者對研究進行干預的可能性。
此外,目前,我國體制內的智庫面臨著眾多財務報銷的難題。許多智庫因為現有財務報銷制度,限制給在編人員提取專家費或者勞務費,所以,面臨著拿到大量的研究經費,無法核銷。
第六,人員考核與激勵制度。處理好科研考核與智庫考核的關系。基礎研究關注的是發表學術論文、出版專著等,而對策研究關注的是獲得領導批示、有關部門的采納、參與有關政策咨詢會議等,兩者的考核體系不盡相同,如何在同一個機構內,平衡好對兩類研究的考核,成為智庫建設的一個核心問題。只有運用好考核這個指揮棒,才能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激勵科研人員參與到智庫的建設中來。
而我國的許多智庫內部,缺乏一套有效的評價機制,如何理順對策研究與基礎研究的關系,成為一個難題。我們都知道對策研究與基礎研究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但是,在具體的實踐中,如何平衡兩者的關系,如何讓研究人員擺正兩者的位置,如何讓對策研究有的放矢、言之有據,如何讓基礎研究者心安理得、持之以恒,這些都需要配套的考核制度與激勵制度加以保障。
第七,整合資源的能力,包括內部溝通、外部聯系、媒體公關、籌措資金、國際化交往水平等等。
第八,學習能力與創新精神。智庫必須把握前沿問題,與時俱進,從某種程度是講,智庫應當建設成學習型組織,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應用先進的分析方法,大膽創新,往往需要另辟蹊徑,才能提出應對策略。
綜上所述,智庫所謂的“四梁”建設,首先需要一個清晰的定位,其次,智庫要有一個完整的過程管理體系,再次,智庫需要一個科學的績效評價制度,最后,智庫要靠訓練有素的人員來完成相關任務。當然,在經歷的績效考核之后,一家智庫也可以根據自己的評價成績,調整自己的定位,集中自己的資源,發揮自己的優勢,規避自己的短板,最大限度的調動智庫人員的積極性,凸顯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在四梁的建設同時,做好“八柱”的構建,即領導重視、基礎理論研究、基礎理論研究向對策研究的轉化工作、創建與維護好對策報告的上報通道、行政保障能力、人員考核與激勵制度、整合資源的能力、學習能力與創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