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簡稱“賽迪研究院”)、清華大學、國家發改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在第二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數字經濟分論壇上共同發布《數字科技孕育新動能 賦能實體經濟新增長》主題報告。報告從內涵、特征、時代意義、技術框架等角度對數字科技進行了全面梳理,展望了數字科技發展前景,探討了數字科技與產業融合共建的方向和路徑。報告的發布引發了行業專家的廣泛討論,專家一致認為,在數字經濟時代,數字科技與實體經濟融合共建空間廣闊。
數字科技邊界將不斷拓展
所謂數字科技,報告認為,是遵循產業既有生產規律的基礎上,旨在為產業降本增效的多種核心科技手段的交叉融合,且是由核心科技層和應用科技層共同構成。
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研究員蔡躍洲認為,從內涵邊界來看,數字科技的涵蓋范圍要大于數字技術,包括“數字科學”和“數字技術”兩部分。“其中數字技術是那些能夠直接應用于生產生活實踐中的各種顯性知識/編碼知識及隱性知識/默會知識,如通信設備、智能手機、軟件套裝、云服務等等;數字科學,則應包括所有能夠為數字技術發展提供原理性支撐的知識和理論,涉及數學、物理、生物、化學(材料)等基礎學科,如計算數學、量子物理、腦科學等。“
“未來,隨著前沿基礎學科的不斷發展,更多的基礎理論能夠轉化成新興數字技術,數字科技的邊界也將隨著而不斷拓展。“蔡躍洲表示,以(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數字科技(新一代信息技術),是開啟第六次技術革命的關鍵。“數字經濟時代,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數字科技,新的主流技術體系正在形成;數字科技的快速發展將是未來科技發展的重要方向。”
數字科技與實體融合共建前景廣闊
上述報告指出,數字科技的行業數字化應用加速推進已經顯現。中國各行業正在積極推進數字化,在ICT、媒體、金融、娛樂、零售等領域已經實現了快速增長,未來數字科技與實體經濟融合共建空間廣闊。
國家發改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研究員陳偉表示,從行業融合的路徑看,數字科技在生活中的應用超前于生產環節,如零售領域誕生了巨大的電子商務業務,社交領域催生了廣泛的移動社交媒體,支付領域新生了移動支付。從行業融合的程度看,不論國內還是國外,數字科技與服務業融合程度最高,其次是制造業,再次是農業。
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企業與創業室主任、研究員劉國艷同樣對于數字科技賦能產業經濟充滿信心。他認為,數字科技與制造、農牧、金融、教育、醫療等行業的融合將不斷深化,各類行業解決方案將深度賦能產業,提高行業整體發展水平,起到良好的示范引領作用。而作為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核心,數字科技也是推動未來全球科技進步的主要動力。
以養殖業為例,京東數字科技旗下的京東農牧,在智慧農業核心技術攻關與裝備創制方面實現了一系列創新,可以幫助養殖企業節約30%以上的人力成本,節約飼料成本8%-10%,把生豬出欄時間縮短5-8天,把每頭豬的飼養成本降低80元,如果推廣到整個中國的養豬業,每年可以節約行業成本至少500億元。
數字科技將催生新的商業模式
針對數字科技與實體經濟共建、推動產業共贏的前景與趨勢,報告認為,數字科技能夠驅動數字化服務模式變革和消費體驗提升,并催生新的商業模式,推動更多行業實現互惠共贏。
清華大學經濟學研究所副所長王勇認為,數字科技的發展對產業轉型首先在于能夠降低產業的交易費用,推動產業規模擴大;其次是通過整合產業鏈,打造新型產業形態,推動垂直產業形態轉變為扁平產業形態;再次是推動產業的智能性、智慧性轉變,通過大量收集用戶需求信息,掌握精細的產業運行狀況,從而減少供需對接不匹配。
從產業融合滲透的順序來看,王勇認為,通信等行業將最先受到滲透影響,之后,區塊鏈等技術會帶動資金(支付)的轉變,再次,智慧物流、智慧工廠等發展帶動商品生產和流通方式的變化,最后數字教育發展和數字素養改變對每個人的生產、生活帶來廣泛而深入的轉變。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蘇劍認為,數字科技與傳統產業的加速融合,一方面促進組織結構、商業模式、供應鏈模式和生產模式創新,優化資源配置,大幅提高管理運營和組織效率,推動全要素生產率加速提升;另一方面,傳統的封閉式、單線程、流程化、標準化的產業組織模式正在向開放化、智能化、柔性化、差異化轉變,拓展了創新的加速度和覆蓋面,形成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