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上午,在國家會議中心,以“運通天下 未來之城”為主題的“走進北京城市副中心”主題活動在2023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上盛大亮相,ESG助力城市副中心高質量發展成為本次主題活動的核心話題。
ESG創新引擎助力副中心高質量發展
推介介紹,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 :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ESG)關注于企業在促進經濟、社會、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履行社會責任等方面所做出的貢獻,其“綠色”“共享”“可持續發展”等核心思想與中國式現代化高質量發展要求高度契合。
去年以來,通州區打造了首個城市級綜合ESG創新平臺“副中心ESG綠色產業創新引擎”項目,形成了由北京ESG研究院、綠投發展、副中心ESG基金共同組成的“一體兩翼”項目結構。北京ESG研究院是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價格成本調查中心為指導單位,通州區人民政府作為主管單位,由高校、機構共同發起設立的ESG研究機構。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國家發展改革委價格成本調查中心主任黃漢權出席活動,從發揮作用、問題和挑戰、思路與建議三個方面,作了題為“ESG助力高質量發展的思考與建議”的主旨演講。
他指出,ESG具有引導優質資源、評估企業潛在風險和可持續經營能力、成為市場準入和供應鏈篩選的重要門檻等重要評價作用,能夠形成對監管部門、金融機構和企業自身的良性引導,“可以說切中了時代的脈搏,通過監管部門、金融機構、企業不斷開展ESG實踐,可以為以高質量發展注入活力,為推動經濟全球化、恢復全球經濟活力、增強世界經濟發展韌性注入強大動力。”
在分析我國推進ESG面臨的問題和挑戰時,黃漢權表示,缺乏系統完整的科學方法論指導以及符合中國特色的ESG信息披露和ESG評級尚未建立,是目前制約我國ESG健康發展的重要阻礙因素。一方面,形成一套科學的理論與方法論指導國內ESG相關工作的開展至關重要,“當下我國ESG主要的參與方為企業、金融機構與第三方服務機構,如評級機構、咨詢機構等,雖然意識到披露與評價標準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科學方法論的指導,始終浮于表面,不僅影響力較低,可靠性也存疑?!绷硪环矫妫⒎现袊厣男畔⑴逗驮u級體系至關重要,“在ESG信息披露方面,企業ESG信息披露標準受西方掣肘嚴重。相關國際組織在設立伊始是為了西方國家的企業服務,受立場、價值觀念不同,其標準對我國特色議題的判斷存在差異;在ESG評級方面,海外ESG評級機構占國際主導地位,對我國企業ESG評級缺乏客觀性和公允性。話語權掌握在西方主流評級機構手中時,我國企業的ESG評級就會受到嚴重阻礙。”
在談及扎實推進ESG的思路與建議時,黃漢權強調“要立足國情,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制度優勢,實現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有機結合”。具體來說,首先用政策引導市場預期,通過“成本內化與社會貢獻”評價體系引導資源配置。用合理化科學化手段量化正外部效應,制定更加直接、更易落實、更為高效的政策。在此基礎上,用規劃明確投資方向,降低信息不對稱程度,為投資者樹立投資風向標。通過更加規范的ESG信息披露標準以及相關激勵政策,引導金融機構聚焦于提供更多正外部性行為、社會貢獻效率較高的企業,推動金融精準支持產業升級。最后,實現以改革激發市場活力,通過成本內化為企業提供更加直接高效的激勵方式。這就需要充分發揮ESG引導者的職責,形成信息披露、數據基底、評價標準等ESG基礎設施,為ESG實踐者、投資者與服務提供商打造完善的ESG生態圈。
北京ESG研究院發布四項成果
活動中,北京ESG研究院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據介紹,北京ESG研究院以“高舉中國特色,兼蓄國際視野,強調成本內化,重視社會貢獻”為核心研究宗旨,已構建了全國首個“成本內化與社會貢獻”評價體系,該體系囊括《企業ESG實踐評價體系》《企業ESG成本內化度量指引》《企業ESG社會貢獻度量指引》《ESG信息披露操作手冊》四項主要研究成果,為ESG助力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質量建設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資料顯示,2023年,北京城市副中心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價格成本調查中心為指導單位,通州區人民政府作為主管單位,聯合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以及其他各界單位、機構,共同設立北京ESG研究院。北京ESG研究院以支持首都經濟綠色低碳發展和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為目標,以國家綠色發展示范區為依托,打造京津冀綠色協同發展新高地,逐步形成可復制的綠色低碳發展的“北京樣本”并面向全國推廣。
北京ESG研究院聚焦頂層設計,深耕體系建設,主動融入國際標準規則,歷經7個月的艱難探索,沉淺蓄勢、厚積薄發,階段性形成四項領先成果:形成國內首部實踐性指導工具書——《環境、社會、公司治理(ESG)信息披露操作手冊》,通過對國際國內所有通行的ESG重要指標進行的梳理、分析、溯源,構建了406個基底型重要指標庫,詳細說明其適用行業、適用市場、適用國家,指導企業“為什么需要、怎么得出、如何用”,有效降低企業ESG信息披露難度。構建符合中國特色的評價體系——《企業環境、社會、公司治理(ESG)實踐評價體系》,遵循國際標準,綜合考慮國內企業經營邏輯及發展過程中的難點痛點,結合國內特色議題與產業政策,具有中國特色的ESG體系初步構建,下一步,還將推動形成北京標準,京津冀標準。創新成本內化理念度量企業社會價值——《企業環境、社會、公司治理(ESG)成本內化度量指引》發布,從外部性的成本視角入手,從ESG視角對企業此前已支付的各項產生社會正外部性但未被衡量的成本進行貨幣化測算,直觀地了解企業為社會的額外投入,幫助企業發現自身社會價值,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承擔社會責任提供指引。創造性形成“社會貢獻”指標——《企業環境、社會、公司治理(ESG)社會貢獻度量指引》,從ESG視角揭示企業在有限成本或給定投入的條件下所實現的社會效益,這一指標將會幫助政府、市場發現榜樣型企業,達到優先向其流轉資源和要素的目的。
北京ESG研究院表示,將繼續努力不斷優化完善體系指引,以“成本內化與社會貢獻”ESG評價體系助力城市副中心高質量發展。
副中心打造北京ESG生態圈未來可期
專家建言獻策已經成為歷次“走進北京城市副中心”主題活動的亮點環節,本次訪談對話同樣令人期待。
2023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重要一年,副中心ESG發展更是步入了快車道,將在副中心啟動建設“北京ESG生態創新示范區”,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譜寫副中心高質量發展新篇章。訪談環節,專家們圍繞“ESG助力‘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結合,優化城市副中心營商環境,支持‘兩區’建設高質量發展”這一話題各抒己見,為ESG助力副中心發展建言獻策。訪談由北京ESG研究院院長、中國人民大學副教授黃勃主持。
“處理好生態環保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實現平衡、協調發展是一個長期的、具有重大意義的時代課題”,“ESG中的‘E’是從環境方面,識別、披露、評價和管理與可持續發展相關的風險和機遇,”中國環境出版集團黨委委員、總編輯何家振指出,“副中心作為國家綠色發展示范區,綠色發展理念深入社會各領域,圍繞綠色產業、綠色能源、綠色交通、綠色建筑、綠色生態、綠色文化等核心要素,不斷加快實現綠色生產、綠色生活、綠色生態的融合發展,保障了副中心高質量發展,這些都很好地詮釋了綠色生態與經濟發展的一致性、協同性?!?/p>
“高質量發展是一種立足根本、掌控全局、著眼未來的發展方向和發展目標,充分用好ESG這一高質量發展的有用工具,圍繞企業和投資者關注的外部成本內部化、價值貨幣化等重要內容,制定更加精準的政策措施,推動優質資源向‘榜樣’企業流轉,可進一步助力產業高質量發展,”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價格成本調查中心副主任初綻在發言中指出,“城市副中心緊抓高質量發展建設契機,選取ESG這一特色賽道,不僅是實現功能定位和發展目標的重要抓手,還可以推進高質量發展步伐加快?!?/p>
“從金融市場的角度看,金融承擔著實體經濟價值發現、分散風險和資源要素配置與流轉功能。在政策驅動下,引導和鼓勵金融機構聚焦于提供更多正外部性行為、ESG社會貢獻較高的企業,推動金融精準支持產業升級,激勵金融機構做出同時符合自身收益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投資決策,”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長江學者汪昌云在現場指出,“希望更多的權威ESG研究機構、金融機構以培育副中心綠色金融生態、加快構建綠色金融標準為發力點,研究探索將ESG評價體系納入綠色貸款、可持續金融等產品決策體系,有效解決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難題。”
“新華集團對標ESG各個板塊的內容,我們更加關注的是ESG的實際績效,除了自身綠色辦公、綠色運營的各種舉措外,在實踐項目中也積極踐行綠色環保理念和‘雙碳’戰略,”新華集團華北區域投資總經理于丁表示,“在如何進一步優化北京城市副中心的營商環境、擴大 ‘兩區’建設影響力、提升高質量發展方面,我認為可以‘以終為始’開展 ESG 建設,將ESG作為招商引資的軟硬件條件的及格線;同時更加關注ESG助力城市發展的實效,營造出能讓企業和投資人感受到‘有溫度’的營商環境。”
“以ESG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不僅能夠推進城市副中心可持續發展,也有助于為全國城市產業發展提供有益的經驗和啟示,”業內人士分析道,“未來將以ESG創新引擎推動構建ESG生態圈,擦亮城市副中心綠色發展新名片,為產業高質量發展作出更多積極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