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價格成本調查中心主任、研究員黃漢權日前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做強做優實體經濟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具有重要意義。
實體經濟是我國經濟的根基
中國經濟時報: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具有怎樣的重要意義?
黃漢權: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這是對黨的十九大以來正確做法的堅持、繼承和延續。只有正確把握實體經濟與中國式現代化的邏輯關系,才能深刻領悟這一提法。現代化產業體系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中之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基礎和關鍵支撐。實體經濟是我國經濟的根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核心。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不斷做實做強做優實體經濟,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具有重要意義。
實體經濟是我國構筑未來發展戰略優勢、在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權的根基。實體經濟是創新的主要載體和主戰場,只有把創新的重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動實體經濟特別是制造業做實做強做優,才能確保我國在未來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權。
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做實做強做優實體經濟
中國經濟時報:做實做強做優實體經濟應采取哪些具體措施?
黃漢權:第一,大力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要在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的同時,突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具體包括積極采用互聯網技術、數字技術等改造升級傳統產業;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把人工智能等產業打造成為新支柱產業,培育新引擎壯大新動能;以數字化技術深入應用為支撐,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
第二,依靠創新做實做強做優實體經濟。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聚焦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整合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行業龍頭企業和“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科技力量,切實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集聚力量開展原創性引領性攻關,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第三,推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一方面,重點從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雙向發力。在數字產業化方面,大力發展底層操作系統、高性能芯片、傳感器、核心電子元器件等數字基礎產業,做大做強數字安防、區塊鏈、5G等數字經濟優勢產業鏈,前瞻謀劃元宇宙、量子信息、柔性電子等數字未來產業,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在產業數字化方面,以融合賦能提質增效為核心,利用互聯網和數字化技術對制造業、服務業、農業進行全方位全鏈條改造,著力提升全要素生產率。
第四,推動資源要素向實體經濟集聚。防止經濟“脫實向虛”,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科技、人才、資金等要素向實體經濟匯聚,形成支撐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
第五,加快建設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加快建設數字信息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等新型基礎設施,全面改造升級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等傳統基礎設施,構建系統完備、高效實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
圖片來源/新華社
推動制造業“三化”核心要做到三個突破
中國經濟時報:黨的二十大報告為制造業發展指明了方向,如何加快推動制造業“三化”進程,構建新的增長引擎?
黃漢權: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代表制造業的發展方向,是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主要標志。推動制造業“三化”核心要做到“三個突破”。一是科技創新突破。無論是高端化、智能化,還是綠色化,都需要科技創新推動。目前,我國諸多關鍵核心技術高度依賴進口,面臨“斷供”風險和安全隱患,應繼續通過高水平科技創新保障制造業“三化”順利推進。
二是成果轉化應用突破。一方面,引導科研機構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開展基礎應用研究,推出更多符合市場需求的實用性成果;另一方面,加快構建國產首臺套產品大規模市場應用的生態系統,打通科技成果轉化和市場應用“最后一公里”,解決國產化產品不愿用、不敢用的問題。
三是人才培養突破。要按照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的要求,聚焦重點領域、重點產業,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一批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青年后備人才、大國工匠和卓越工程師。
構建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等一批新的增長引擎,需要綜合施策、精準發力。強化創新驅動,努力攻克制約行業發展的重大技術、關鍵核心技術和原創性前沿重大技術,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強要素保障,暢通現代金融支撐,加大人力資源培育,推動知識、信息、數據等生產要素合理流動、有效集聚和高效利用。
鼓勵各類市場主體創造新模式、運用新技術、研制新產品、開拓新市場,培育壯大一批具有產業生態主導能力的領軍企業和細分領域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隱形冠軍”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依托現有國家級園區等平臺載體,推動相關企業和要素集中集聚、分工合作、協同創新,大力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豐富和擴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市場應用場景,拓展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的市場應用空間。
此外,加強制度保障,推動擴大科研人員經費使用自主權和成果收益權,充分激發科研人員創新活力的科技管理體制創新,實施放寬準入、包容創新的監管方式,破除舊管理體制對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發展的束縛,構建寬容失敗、容錯糾錯、鼓勵支持探索性創新的體制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