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第十四屆(2020)學會學術活動月開幕式暨會長論壇在上海社會科學會堂舉行。
本次學術活動月的主題為“決勝全面小康與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以這個大的主題為主要內容,上海四十多個學會將從9月開始舉行二十七場學術活動。
在開幕式上,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徐炯表示,學會學術活動月是上海市社聯主辦的品牌學術交流活動,14年來上海市社聯對這個品牌精心培育,著力引導,我們欣喜地看到其已經日益形成了學科交融、學術交流、學派交鋒的良好氛圍,不斷提升著質量和水平。市社聯所屬各哲學社會科學學術團體在社會科學領域內有著獨特的地位和作用,各個學術團體要為聯系、團結、引領本學科、本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整合各單位相關學科的力量,共同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做出應有的貢獻
上海市社聯主席王戰指出,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也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歷程的接力之年,“十四五”規劃將以“雙循環”戰略落實高質量發展五大發展新理念,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進程中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時間節點。我們明年還迎來建黨100周年這一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的一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既打下了堅實基礎,又積累了重要經驗。
據悉,本次學術活動的主題為決勝全面小康與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50余家學會等單位將以跨學會活動的形式圍繞主題,開展27場高質量的學術研討,總結歷史經驗,共劃美好未來。
在隨后舉行的會長論壇上,同濟大學特聘教授、上海可持續發展研究會會長諸大建以“2020-2035:中國綠色發展的四個關鍵問題”為題,聚焦實現高質量發展相關問題。
在諸大建看來,中國內循環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與資源環境消耗努力進行脫鉤,這與糧食安全、能源安全和氣候安全密切相關。
在傳統發展模式下,包括GDP增長、城市擴張、生活質量提高、教育發展等內容的人類發展線,與其所消耗的資源、排放的污染和生態影響,實際上是一種正相關的并軌模式。
“不管我們在理論上講了多少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實際上過去四十年來兩根線(發展線和生態線)是并鉤的。”舉例來說,實現10%的發展收益,往往要消耗7%,甚至15%的生態成本,彈性系數大概在1:1。
“要把這兩根線脫鉤,上面的發展線與資源環境消耗脫鉤,我們的綠色發展、生態文明就實現了。”要實現這個脫鉤,需要找準時間拐點,在諸大建看來,按照數據來說,就是2035年。為此,諸大建從四個方面給出了分析建議。
10億人進城,還要消耗多少土地?
第一個脫鉤就是城市發展與土地消耗脫鉤,從增量擴張到存量優化。到2035年,中國城市化率將達到70%,也就是基本實現10億人口進城。
中國新一輪城鎮化,需要消化已經轉換用途的土地來實現有限的數量擴張。正是基于這種思路,上海2035城市規劃才定下了建設用地總量零增長的目標,而北京的目標是負增長。
中國城市化的特色是大中小抱團的城市集群,諸大建認為應該在這個方向上做大,到2035要形成一個東西南北中呈鉆石形態分布的五大城市群,即粵港澳、長三角、京津冀、成渝地區,以及以武漢為中心的長江中游城市群。
“如果每個城市群都能吸納1到1.5億人口,那就將近六七億甚至更多,實現用較少的土地空間、耕地占用,吸納有生活質量的人口。最典型就是長三角,占地最少,但是GDP、人類發展指數是最高的,這就是我們高質量發展的城市模式。”
諸大建認為,世界是平的,城市是尖的,城市發展絕對是不平衡的。“我們講公共服務均等化絕對不是空間的均衡發展,如果各個地方都要空間平衡,這個跟我們的公共服務社會發展的福祉是顛倒的,要承認空間是不平衡發展的。”
在這種城市發展模式下,以上海來說,還要守住農業用地和生態空間兩塊土地。在諸大建看來,城市建設的一個重要問題是糧食安全。“上海這樣的城市也必須要保有基本的耕地,新冠疫情提示我們這一點尤為重要。”
過去四十年來兩根線(發展線和生態線)是并鉤的,綠色發展就是要實現兩根線的脫鉤
低碳就是發展新能源嗎?
第二個問題是能源要跟二氧化碳脫鉤,這是氣候安全。諸大建指出,目前學術界和社會仍有誤區,以為低碳就是發展新能源,“但是我今天告訴大家,2035以前靠新能源實現不了低碳。”
新能源確實很重要,但是長遠期。中國目前是世界上發展新能源最快的國家之一,但是遠水解不了近渴,在2035年以前,中國的現代化依然會主要依靠老能源。因此,中國的綠色創新要一邊做新能源替代,一邊提高老能源的效率問題。諸大建的建議是,當前要做的是汽車由大排量向小排量轉化,新能源汽車是之后的事情。
垃圾分類無法減少垃圾增長,為什么還要分?
第三個問題是垃圾脫鉤,從線性經濟到循環經濟。在這方面,諸大建的第一個判斷是中國的消費垃圾只有繼續增加而不會減少。
目前來說,垃圾處理方式以填埋為主,這占用了大量土地,未來的目標是由填埋轉為焚燒為主,而這正是垃圾分類在當下的主要目的。
更進一步,在未來,是要實現從末端治理向循環經濟的轉變。因為無論是填埋還是焚燒,都是先不管不顧地生產,然后再去分類處理的末端治理模式。在諸大建看來,垃圾革命總的思路是要從一開始的源頭生產到末端處理形成了一個閉環的循環經濟模式,其目標就是盡可能在生產環節減少垃圾產生的可能,而不是生產后再去處理。
垃圾革命總的思路是要從一開始的源頭生產到末端處理形成了一個閉環的循環經濟模式
比如洗衣機廠商生產了洗衣機,但是并不是賣給消費者產品,而是提供洗衣的功能,“機器你拿去用,產權還是廠商的。”在這種模式下,就促使廠商不再期待消費者淘汰替換產品,而是期待一臺機器的使用率,“它有動力把這個產品做得更耐用,盡可能延長一臺機器的收益。無形中垃圾就減少了。”在諸大建看來,綠水青山等于金山銀山,說的絕不是一邊搞綠水青山,一邊搞金山銀山,“這兩個事情變成同一回事情那才是真正的綠色發展。”
共享汽車普及后,你還會買車嗎?
最后是交通脫鉤,從擁有汽車到共享出行。
諸大建注意到新冠疫情以來,小汽車的銷售出現了一些“反撲”跡象,“汽車公司拼命宣傳開小車是抗疫的。”
我國發達城市(如上海、北京)的千人汽車保有量為200輛左右,而發達國家的小汽車保有量已經穩定在千人500輛左右。但是,發達國家的旅行里程數一直在增加,這說明發達國家已經實現了汽車增量與旅行里程的脫鉤。目前我國還處于汽車保有量的增長階段,不能完全復制發達國家的現有方式,而是需要依靠循環經濟和共享經濟,來達到發達國家的綠色模式。
諸大建認為,當主流的綠色系統達到80%的比例,出租車、私人汽車占20%,這樣一個系統到2035年如果建成了,綠色城市交通就成功了
“不求擁有但求使用。”在城市交通中,服務量周轉的比例越高,交通設施的存量效率就越高。假如一個人擁有一輛汽車,但實際上一天可能只用一兩小時,其他時間都是閑置的。那么是否可以每人使用汽車一小時,其余時間共享,這就能減少汽車數量,這是“共享”帶來的機會,不求基礎設施在量上擴張,但求出行的服務量擴張,讓公共交通替代汽車出行,共享汽車替代私人汽車。
另外,共享出行的系統整合也是實現交通脫鉤的關鍵,包括交通工具整合和城市交通空間整合。目前,公共汽車、共享單車、共享汽車等出行方式互不相干,應將其進行梳理整合,將共享出行納入公交都市戰略,進而規劃城市的交通空間,從而實現后汽車時代的城市交通轉型。
“當主流的綠色系統達到80%的比例,出租車、私人汽車占20%,這樣一個系統到2035年如果建成了,綠色城市交通就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