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建設大有可為!”在昨日的2006中國(福州)城市規劃建設與發展國際論壇上,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大學教授周一星專門就海西戰略進行解讀。“海西”早有雛形
“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就有了海峽西岸經濟區的雛形……”周一星表示,在上世紀80年代末,中國快速城鎮化的重點明顯向東部沿海轉移,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京津唐、遼中南、山東半島、閩東南6個城鎮密集地區開始逐步、有條件地形成6個都市連綿區。
當時,閩東南都市連綿區是6個城鎮密集地區中最弱小的一個,只有福州一個城市的人口超過50萬,也沒有直接連接福廈的鐵路。“但是,這里早就具備了都市連綿區形成的區域地理背景:在改革開放條件下,福州、廈門很快會發展為百萬人口級的大城市,成為帶動區域發展的增長極,而廈門成為我國沿海重要的對外口岸。福廈之間一旦形成發達的交通走廊,在走廊及其兩側必將出現一批大中小城市和城鎮,相互之間緊密的社會經濟聯系,將把它們組合成一個整體。”周一星認為,如果“海西”未來的發展能夠打通兩岸之間的貿易渠道,它的經濟發展將有非常光明的前途。“海西”崛起有優勢 如今福建已具有廈門、福州兩個實力較強的中心城市,中心性分別在全國列19位和21位,加上泉州、漳州、莆田、石獅、福清等城市,閩東南城市密集區初步成型。同時,福建在
長三角和珠三角的共同影響下,從地理區位來說,是經濟增長區域崛起的“風水寶地”。
周一星認為,與臺灣隔海相望的特殊地理位置,是福建今后發展的重要因素。在上世紀末,我國對臺灣的進出口額占全部進出口的大約4%,而廈門和福州海關對臺灣的進出口雖然在總量上不如廣州、深圳和上海,但是它占全部進出口額的比重分別在13%以上(1997年數據),遠高于所有其他海關城市。也就是說,福建與臺灣的經濟聯系比國內其他省區更加重要。隨著閩臺兩地進一步擴大交流,將會更加強勁地促進海峽兩岸經濟的發展,屆時福建經濟區作為拉動全國對臺經濟聯系的門戶,在國家的功能將更加突出,腹地更加廣大。著力拓展區域腹地
周一星建議,兩岸關系是左右福建發展的最敏感因素,在加強與長三角和珠三角之間經濟聯系的同時,更要著力于制度創新,大力發展“小三通”,推動“大三通”。福建要充分利用主要中心城市都有直接出海的門戶功能優勢,著力于拓展區域腹地。拓展腹地首先要強化沿海發展軸線,加快建設福廈鐵路,與
高速公路共同組成一級發展走廊。并以此為基礎開拓向浙江、廣東、江西等鄰省放射、向閩東南集聚的鐵路和高速公路干線網絡。固守省內腹地,必然成為長三角和珠三角兩大發達地區之間的“洼地”,導致各類要素資源向南北兩側分流。
他說,福建的經濟總量在上世紀80年代初僅僅是臺灣的1/40,90年代初是臺灣的1/13,2004年是臺灣的1/5。雖然福建和臺灣經濟總量的差距仍然很大,但是在迅速縮小。“福建人的先輩及其后裔在海峽對岸3.6萬平方公里土地,創造出了人均1.5萬美元財富的業績。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擁有12萬平方公里富饒土地和3500萬智慧、勤勞人民的福建,必將創造出毫不遜色于前人的歷史!”周一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