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縣治,天下安。縣域富,國家強。
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是融城鄉于一體的綜合性經濟體系。在我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背景下,縣域經濟更凸顯其基礎性、全局性、戰略性作用。
目前我國內地有縣域1800多個,占國土面積的90%左右,占全國人口和GDP比重分別為52.5%和38.3%。
從湖南來看,全省有86個縣(市),超過七成的湖南人住在縣域。2022年縣域GDP突破2.6萬億元,占全省經濟總量的55.6%,超過了“半壁江山”。
由此可知,縣域是改革與發展的主戰場,縣域經濟是穩住經濟大盤的壓艙石。探索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是推動湖南省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課題。
“縣際競爭是中國經濟增長的奧秘”
以縣域為基本單元的競爭與合作,在中國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發揮著不同的作用。
早在2008年,為答謝諾貝爾獎經濟學家科斯組織的中國改革問題研討會,著名經濟學家張五常撰寫了《中國的經濟制度》一文,指出以縣際競爭為代表的地區間競爭,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迅猛發展的根本原因。
張五常認為,縣際競爭是中國經濟增長的奧秘,其核心是土地租稅在多級政府間的分成。他進一步指出,縣級競爭制度是中國經濟增長的制度推動力。
對于一個資源貧乏、底子薄弱的國家,能否利用好土地,是決定發展結果的關鍵。在中國,“對規劃內的土地決定具體用途的主要行政單位是縣”。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大方向下,縣與縣之間的競爭因而最為激烈。
張五常甚至總結認為,縣際競爭是中國經濟成功的一個制度創造。
當然,對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的地區“經濟增長之謎”,國內很多專家都在研究。對其中的“奧秘”,主要解讀有兩類:一是財政分權帶來的財稅競爭導致了激烈的地區競爭;二是主要依靠經濟增長率這一指標來考核和提拔地方官員導致了地區間的經濟競爭。
縣域是地方行政管理的適度單元,在很多專家看來,地區競爭最終以縣際競爭作為重要表現形式,為我國經濟長期增長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改革開放初期,中國處于嚴重的資本短缺期,為了集中資金辦大事,所以必須利用土地這個“媒介”,以“空間”換“時間”,“土地財政”應運而生。
近年來,受房地產行業等影響,市場對土地的需求日漸疲軟,各地不得不大幅降低對“土地財政”的依賴。
當年形成“土地財政”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由于地方財權與事權不平衡,特別是縣一級政府有很多事要辦,但財力不夠,就找土地想辦法。如今,要告別“土地財政”模式,對縣域發展而言,是不小的挑戰。
在這樣的背景下,進一步做大做強縣域經濟,也是縣域更好地促發展、惠民生的重要抓手。
“穩就業要靠縣域經濟。因為分布在縣域的很多產業屬于勞動密集型,需要的勞動力很多,能為穩就業提供更多崗位,所以保民生保就業離不開縣域經濟。”湖南省政府參事、湖南大學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琳教授說。
湖南師范大學經濟學研究所所長劉茂松教授認為,縣域一頭連著城市,一頭連著農村,是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切入點。
因此,發展好縣域經濟,還關系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進度和質感。
從縣到域,從競爭到競合
進入新時代,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對全省乃至全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性日益增加。推動縣域從競爭走向競合,是實現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選擇。
先說從“縣”到“域”。
縣域,以指以縣為界,是一個區劃單元。而“域”,不僅指縣,還包括縣所在的這一片區域。
“現在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很難布局在同一個縣,需要多個縣發揮自身比較優勢,依托產業鏈進行跨區域合作,在競合之中實現縣域經濟優勢互補、合作共贏。”李琳教授向觀潮君舉了一個例子,比如一輛汽車由一萬多個零部件組成,產業鏈很長,一個縣甚至一個大城市都不可能“吃”得下。
產業鏈的發展、新型工業化的推進,需要從“縣”擴大到“域”。
“域”還有更廣的內涵。
除了現實世界的場域,還有互聯網空間的場域。互聯網上的域,是一片巨大的藍海,將大大打破物理空間“域“的限制。
只要是網絡能通達的地方,都是域;另外,只要是制度能抵達的地方,也都是域,比如海關的聯動通關模式。
從“縣”到“域”,既是地理半徑的擴大,也是虛實共融的跨界。
再說從“競爭”到“競合”。
互聯網將一個個“信息孤島”連接起來,最后形成了豐富多彩的網絡世界。同樣原理,以前的縣域競爭,有些類似“孤島”間的競爭,但“內卷”之路只會越走越窄,也帶來了產能過剩、同質化建設、地方保護主義等問題。
在我國推進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縣域經濟的發展思路理應發生轉變。
在李琳看來,“競合”是高度分工合作的鏈式發展和集群效應,即用高度分工與合作,放大產業集群效應,從而增強自身競爭力。
比如,以城市群為依托,構建城市——縣域產業經濟合作網絡體系,將“縣域”放在“區域”、“省域”的“大盤子”里,到全省、全國乃至全球的“桌面”上去競爭。
縣域競合是縣域競爭與縣域合作的有機統一,是在區域協調發展的大背景下,根據產業集群的分工,選擇自身優勢領域發展。競合并非沒有競爭,是合作大于競爭。縣域,既要把自己當做整體,也要把自己當做部分,但不論是整體還是部分,發展的目標是一致的,那就是實現高質量發展。
從“縣”到“域”,從“競爭”到“競合”,一字之變,傳遞出來的,卻是縣域經濟發展的大變化和新內涵。
縣域競合,須共筑“三條鏈”
理念和思路,往往決定著發展的速度和高度。從個體到鏈條,就是思維的重大變化。
以“鏈式思維”促進縣域競合,就要有開放的胸懷、開放的視野、開放的布局,通過建鏈、強鏈、延鏈、補鏈,發揮集群優勢,搶占產業鏈、要素鏈、價值鏈的制高點。
集合產業鏈。
縣域之間,通過加強資源整合、協同創新、技術共享和市場開拓,更好地培育產業集群,實現比較優勢,增強核心競爭力。
比如,科技創新能力強、人才優勢明顯的縣域,可以布局產業鏈的關鍵節點或鏈主企業;對用地面積大、科技含量相對不高、需要勞動力多的配套部件生產,可以放到土地、勞動力資源豐富的縣去。
在湖南,有很好的例子。長沙縣擁有三一重工、山河智能、鐵建重工等頭部工程機械企業,但縣內土地資源相對緊張,很難再布局大量配套企業。于是,湖南工程機械配套產業園建到了鄰近的汨羅市,成為全省首個跨市合作的“飛地工業園”,實現了縣域之間的優勢互補、分工合作。
匯聚要素鏈。
傳統的生產要素主要是資金和土地,而現在的生產要素包括人才、技術、資本和數據。
要通過開放縣域市場,促進縣域之間生產要素充分自由流動,實現縣域之間要素價格均等化。要圍繞做大做強產業鏈,讓人才團隊、技術成果、大數據和資本跨過縣域,更好地在產業鏈上聚集,可以積極探索人才柔性流動、科技成果落地轉化等制度創新,促進縣域之間形成良好的產業經濟循環。
比如,湘西北邊陲的桑植縣,與地處省會的長沙縣合作,共建產業園,依托長沙的技術、平臺等優勢,推動桑植縣的企業將研發、銷售端口前移至長沙縣。通過匯聚要素鏈,引導縣域經濟“跨界”走向競合。
形成價值鏈。
企業之間、產業之間的競爭,實際上是價值鏈的競爭。做強產業鏈、匯聚要素鏈的目的,是形成具有競爭力的價值鏈。縣域之間相互牽手,共同形成價值鏈,是合作的重要內容。
舉個例子,湘贛邊縣域聯手打造了全區域、全品類、全產業鏈的公用品牌“湘贛紅”。瀏陽大圍山梨、炎陵黃桃、攸縣香干等400余款湘贛邊縣域的特色優質農產品,被冠以“湘贛紅”品牌,年產值近30億元。
這里說的是共同打造“品牌價值”。從形成價值鏈的角度來講,除了品牌塑造、縣域協同形成新型雁陣,還需要在大數據、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方面加大投入,引導生產方式變革,促進創新驅動,進而在價值鏈分工體系中成為有競爭力的領導者,成為價值鏈高端環節的控制者。
從縣際競爭到縣域競合,是縣域經濟發展的大勢所趨,也是區域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時代在變,階段不同,發展的思路與策略也要及時優化和調整。堅持實事求是,做到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才是確保發展的“金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