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十四五”現代物流發展規劃》(簡稱《規劃》)。該《規劃》是我國現代物流領域第一份國家級五年規劃,對于加快構建現代物流體系、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規劃》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供需適配、內外聯通、安全高效、智慧綠色的現代物流體系。“通道+樞紐+網絡”運行體系基本形成。銜接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完成120個左右國家物流樞紐、100個左右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布局建設,基本形成以國家物流樞紐為核心的骨干物流基礎設施網絡。樞紐經濟發展取得成效,建設20個左右國家物流樞紐經濟示范區。
如何理解國家物流樞紐建設任務與產業價值內涵?如何高效完成國家物流樞紐經濟示范區建設的基本任務?對于企業來說,傳統專線和園區的出路在哪里?對于城市來說,如何做好物流樞紐網絡化運行和樞紐經濟示范區組織模式創新?
2023年5月6日,2023首屆廣州白云國際物流產業峰會現場,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綜合運輸研究所所長汪鳴在大會上進行的以《物流樞紐經濟下的大交通、大樞紐、大產業》主題的演講中,對上述問題進行了分享。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綜合運輸研究所所長 汪鳴)
以下為汪鳴演講內容整理(有刪減):
大家上午好!很高興再次來到白云。
改革開放以來,白云區逐漸發展成為全國重要的物流集散地,書寫出了一篇高質量的物流發展故事。
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們越來越強調高質量發展,強調產業鏈、供應鏈協同,希望創造出更大價值。而這就需要繼續講高質量的物流故事。
就目前國家政策走向來看,“高質量物流故事”遵循兩個基本邏輯:第一,現代化邏輯?,F代化條件下,物流的發展生態和運行模式;第二,物流本身的底層價值創造邏輯。從目前國內物流創新模式來看,我認為,物流創造價值的邏輯是增加稅收、提高效率和擴大輻射。
因為,再大的物流規模和物流量,如果不能為當地帶來超過平均價值的稅收收入,那么這個產業在地方政府的發展當中就很難成為重要產業,很難受到持續重視。
怎么才能增加稅收?這就要在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三鏈”上做文章,即實現“物流+商貿+制造”三位一體的產業鏈和供應鏈創新,來創造產業價值。
所以,白云物流產業發展的第一步,是創造了“門戶價值”;下一步,是順應上述兩個最基本的邏輯來打造現代物流產業集群,實現“通道+樞紐+網絡”的現代物流網絡規模經濟和范圍規模經濟。
今天,我主要跟大家分享當前國家物流樞紐建設政策的一些調整和轉變,以及對物流發展提出的新要求。
國家物流樞紐建設任務與產業價值
2018年11月2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推進物流樞紐布局建設,促進提高國民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率。12月21日,國家發展改革委 交通運輸部發布關于印發《國家物流樞紐布局和建設規劃》的通知(發改經貿〔2018〕1886號)。
有意思的是,“會”是國務院常務會,但是“文”是國家發改委經貿司發的文。
為什么這么發?原因就在于,“通道+樞紐+網絡”的國家物流樞紐系統建設還存在不確定性大、市場化運作的特點。也就是說,要進行探索。
會上提出,要多措并舉發展“通道+樞紐+網絡”的現代物流體系。其實,我們還加了一樣東西,叫“+平臺”,也就是“通道+樞紐+網絡+平臺”。
“通道”“樞紐”“網絡”都是環境,平臺則是手段。我們希望構建一個國家頂層網絡,來完成物流自身,以及物流與商貿和制造之間的,雙重產業鏈和供應鏈體系構建。
為此,我們就要首先,選擇區位和產業條件較好、輻射能力較強的城市為載體,布局建設一批重點國家物流樞紐。
“國家物流樞紐”是國家第一次將一個具體的經營設施、基礎設施,冠以“國家”字樣命名的項目。
目標很明顯,也是第二個要點,通過更大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整合優化現有的物流園區、貨運場站等設施,實現這些設施的分層分級,形成一個完整、高效的物流輻射系統。其中,第一層是國家骨干網絡級,第二層是國家骨干網絡下的支配系統——支線和末端配送系統。
第三個要點,就是按照這個系統,加快物流領域“放管服”改革。“放管服”不是盲目地放、盲目地不管或者是放松管制,而是要引導產業向現代化的方向去發展。
最后,怎么才能發展起來?這就需要大力培育供應鏈物流、快遞電商等新型模式。用這些新型模式來為樞紐賦能,使得樞紐之間形成高效的往返運輸組織。
在我看來,專線運輸和物流園區的出路,在于進行網絡規模經濟賦能,而不是單純的智能化、數字化。因為這些都只是手段。
網絡規模經濟賦能的基礎,就是頂層網絡的設計和建設。
為什么會形成這樣一個發展概念?這就要回到國家物流樞紐建設的任務和產業價值。
第一,國家物流樞紐的產業價值,就是在信息、智能、網絡等技術的支撐下,除創造規模經濟外,還能夠發展產業供應鏈協同和構建增值能力強的價值鏈。
我們講發展模式,講專線升級,講園區升級,不看眼花繚亂的技術,只看一樣,就是其創造的價值在哪里,是“規模價值”“效率價值”,還是“規模+效率”的價值。
只有創造“規模+效率”價值,對地方政府來說,才能實現單位面積上更大的稅收;對企業來說,才能實現更多的利潤。
所以,政府和企業的共同目標,就是在特定空間上提高物流的規模和效率,向物流資源整合、物流網絡拓展、物流規模提升和物流業態創新方向發展。這就是物流的產業價值。
而物流的產業價值在特定的空間發揮到極致,則將會形成“樞紐經濟價值”——物流要素聚集起來形成產業集群,通過提高物流的輻射能力,來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創造樞紐偏好型的產業發展價值。
所以,物流樞紐的產業價值具有“物流增量+產業增量”的雙增量價值。
第二,國家物流樞紐的城市經濟價值。把產業經濟價值落在特定區域,就是城市經濟價值,或者叫做區域經濟價值。這種價值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提升城市的物流地位和競爭力。未來的城市和城市之間的競爭,比拼的不是招商引資政策誰更優惠,而是區域構建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的能力和輻射能力的高低。
二是,培育城市物流產業增長點。國家物流樞紐以服務區域為基本任務,必將為城市帶來超越自身生產、生活的增量,且增量規模隨網絡輻射范圍的擴大而不斷提升。這將為城市物流產業帶來新的增長點。
目前,白云區已經有了足夠的物流產業規模,如果再去擴大規模,空間是有限的。接下來,要培育城市物流產業增長點,要把物流、商貿和制造串接起來,創造產業鏈價值的空間還遠沒有打開。
三是,強化城市的產業要素聚集功能。國家物流樞紐為城市物流產業帶來增量的同時,營造了強大的物流輻射網絡條件,為制造、商貿流通等產業要素基于成本、要素競爭力的聚集創造了環境,必將提升城市產業要素聚集發展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