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在2022年經濟形勢分析會提出“4大穩樓市”措施,在倪鵬飛看來,房地產復蘇存在很大不確定性因素,建議果斷采取措施,助推樓市走向正軌!”
一年前的7月份,我國經濟出現寒意,于是許多專家站出來為房地產發聲、正名,明確表態房地產依然是我們經濟支柱,不能輕易讓它倒下。
所以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在7月中旬的中新社“國是論壇:2022年中經濟形勢分析會”上提倡,中國應該盡快出臺4項措施穩定樓市,這四項措施分別是:
第一、千方百計保持復工復產,方可保證經濟可持續恢復和增長;
第二、采取有力措施,化解風險,尤其是加大開發并購貸款力度,支持債務延期,必要情況下,對困難企業實施救助。
第三、調整樓市調控政策,發揮一二線城市風向標作用,特別是放寬漲跌幅范圍方面。
第四、將住房安居工程與化解房地產庫存結合,既解決房屋庫存問題,又能解決人民居住難問題。
這4項建議提出到現在,如今怎么樣了呢?
01、中國銀行研究院發布《2023年三季度經濟金融展望報告》指出,預計二季度和三季度GDP增速分別為6%、4.9%,全年預計5.4%,假設中國銀行研究院預計偏差不大,那么相比2022年的確在復蘇。
從一季度已經統計出來的GDP增速4.5%來看,2023年全年經濟復蘇無疑,但距離2021年8%增速還有一定差距。
一季度人均可支配收入1087元,實際增速3.8%,收入增速如此之低,也難怪人們都要捂住錢袋子,寧可存錢也不愿投資消費。
城鎮失業調查率從2月的5.6%降至5月份的5.2%,雖然趨勢在往好的方向發展,但是就業極為失衡,16-24歲的調查失業率20.8%,25-59歲失業調查率4.1%,100個24歲以內的年輕人,平均每月就有20個失業。
可見,經濟雖有復蘇,但仍存在震蕩可能性。
02、自從恒大出現暴雷后,全國爛尾樓問題引起國家高層重視,實話實說,很多買到爛尾樓的業主還得感謝恒大,如果不是因為恒大,或許國家還真不一定會把“保交房”首次在政治會議中提及出來。
然而保交房專項資金畢竟有限,難以全方面覆蓋所有爛尾樓,以至于不少爛尾工程仍未啟動,而得到保交房資金支持的樓盤,由于前期拖欠工程款、材料款,也出現了工期延緩現象。
針對老百姓的利益,國家或許還能通過保交房政策救助,但是對于房企就沒有這么好的待遇了。
智研咨詢統計的106家上市房企披露數據顯示,其中41家上市房企出現凈虧損,上市房企凈虧損率達到38.68%。
A股上市房企中,8家房企已觸發終止上市條件,面臨強制退市,另外還有12家房企股價低于2元/股,處于退市邊緣。
這些房企大多曾是千億級別房企,如今走向退市局面,可見房地產市場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平靜,洗牌或在所難免,并非國家不想救,而是沒有條件救這些即將退市的上市房企。
03、國家統計發布的1-5月份商品房銷售數據顯示,銷售面積和銷售額分別為46440萬平方米、49787億元,分別同比-0.9%、+8.4%。
表面來看全國房價均價并沒有下跌。
而事實上,樓市出現嚴重分化現象,全國100城商品庫存面積64120萬平方米中,一、二、三線城市庫存面積分別為3141萬平方米、25021萬平方米和22343萬平方米,說明二三線城市房子庫存去化壓力最大。
這就造成一個問題:二三線城市人口被一線城市虹吸,即便去庫存與安居工程綁定在一起,也難以起到消化二三線城市庫存的效果。
此外,我們還可以清晰感受到,地方城市為了穩地價,并沒有對樓市放寬漲幅限制(今年主要是跌幅),大部分城市依舊被限制在跌幅不超過15%以內。
實際上,即便放開跌幅不超過15%限制,開發商也沒有更多降價空間了,因為土地成本(30%)、建安成本(40%)、納稅成本(15%)三者加在一起已經達到85%,很多房企9折或者95折賣房,實際利潤只有5%-10%。
當然別拿恒大來做比較,恒大在當年拿地可是地方城市重點照顧的對象,土地成本只有10%-20%,所以當年恒大敢7折賣房并非一時沖動。
04、由此可見,所謂的穩樓市措施,其實存在諸多矛盾之處。
收入起不來,對買房就沒有信心,何來穩房價一說?
房價降不下來,購房者手中余糧不足,何來穩住房消費一說?
房子賣不掉,人們對買房不再急切,何來房企盈利一說?
房企不能盈利,現金流危機反而威脅企業正常運轉,何來穩地價一說?
這些相互矛盾的現象,都是過去房地產快速發展遺留下來的后遺癥。
一開始就注定會出現今天這種局面的土拍模式,房企爭著、搶著拍地,0成本的地價被炒出天價,等到發現問題所在后才進行調整(設置溢價率上限),然而這個時候地價、房價已經過高,即便“土地爺”擺酒賣地,開發商也表示:整不動了。
現在看來,不少人給予厚望,認為救樓市很簡單,或許要打臉了。
救樓市完全不是專家口中所說的那么簡單,根源上的問題,又不能去解決根源,只能用時間換空間,過去20年房價上漲得不是過快么?接下來不救樓市讓房價不上漲就可以了,先把就業搞起來,把經濟搞起來,既保住“土地爺”臉面,又能借此讓經濟減輕對房地產依賴。
這種感覺,只有靠時間慢慢推移,才會有所感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