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為什么要學習微觀經濟學】
經濟學是研究財富產生和分配的學問,這些學問表面上看好像與我們的日常生活關系甚小,實際上誰也離不開它。經濟學是觀察社會的放大鏡與顯微鏡,是轉變觀念的良師益友,是認識社會的基本工具,是科學決策的理論基礎,是選擇職業的重要砝碼,是優良業績的重要保證,是職位提升的良好前提。
二十一世紀既需要懂技術的經濟學家,更需要懂經濟的技術人才。該課程將充分考慮聽課對象和學科特點,緊密結合現實,運用大量鮮活案例,突出前瞻性和實用性,通過該課程的學習能夠使學生清楚地知道如何做一個理性的經濟人,如何在鋪天蓋地的“專家”預言中尋找真相,如何將學會的經濟學常識應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如何在以往的朦朧經濟意識中尋找自己的經濟學。
【本門課程的主題是什么】
微觀經濟學是以價格為核心,以家庭與廠商為主體,研究單個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為實現資源的最佳配置提供理論與方法的一門社會科學。主要內容包括市場供求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理論、成本與收益理論、市場決策理論,以及生產要素的價格形成與變動的要素市場理論。
【學習本課程可以獲得什么】
通過該門課程的學習,讓學生掌握現代微觀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和理論,領悟學科的基本構架和邏輯分析方法、技術手段;培養學生思辨性經濟思維能力,使學生能夠運用經濟學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觀察、分析和解釋現實生活中比較簡單或典型的經濟現象和問題;培養學生的基本經濟分析能力 ,使學生掌握實例分析、簡單的數學模型分析、幾何圖形分析的方法和技巧;培養學生理論認知和創新能力,讓學生初步學習本學科的最新發展,啟發學生與時俱進,勇于發現問題,積極思考,從而具備良好的經濟學理論素養。
經濟學是透視鏡——鞭辟入里,入木三分
經濟學是顯微鏡——以小見大,見微知著
經濟學是望遠鏡——由遠及近,由近及遠
學習該課程還可以使學習者在不斷獲取經濟學知識的同時,從教學手段、教學方式和內容安排等多個方位來充分體驗板書演示教學帶給學習者的愉悅,讓學習者既見識到經濟學理論的博大精深,又能享受到經濟學的趣味性。
【本課程的教學亮點】
憑借主講教師近30年的經濟學教學經歷,充分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全程采用傳統的板書教學,將“課堂搬進電腦”,可謂之粉筆上的經濟學——在錄制教學視頻的設計上,我們沒有使用過多的特效制作,而是全程采取了傳統的黑板板書教學。因為課堂教學終究是離不開黑板的,不然教室就失去了教學的意義。課堂的板書演示能夠隨時激發師生的思維靈感,比PPT演示來得靈活,同時,老師邊講邊寫,同學邊聽邊記,形成視覺與聽覺的統一,達到“所聞即所見,所見即所得”的學習效果。
主講教師語言生動,層層遞進,循循善誘,圖文并茂,對各個知識要點進行全面深入地講解,并結合大量的現實生活案例幫助學習者感悟經濟學理論給予自己的人生思考。
學習該課程還可以使學習者在不斷獲取經濟學知識的同時,從教學手段、教學方式和內容安排等多個方位來充分體驗板書演示教學帶給學習者的愉悅,讓學習者既見識到經濟學理論的博大精深,又能享受到經濟學的趣味性。
授課目標
1.觀察和解釋社會經濟現象,培養善于觀察、積極思考的思辨性經濟思維能力。
2.掌握和領會微觀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培養基本的專業認知能力和專業表達能力。
3.掌握微觀經濟學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培養認識和闡述現實的理論素養能力。
4.將微觀經濟學理論運用于實踐,提高現實問題的分析和解決能力。
追求的境界——讓學生愛學好學;拆得開,連得上;聽得懂,學得會,用得上。
課程大綱
01 緒論
從歷史角度介紹經濟的起源,剖析經濟學的含義,講解資源稀缺性和需求無限性,分析微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介紹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和學習方法,引起學生對經濟學的學習興趣。
課時
1.1為什么學習經濟學?
1.1.1認識社會的基本工具
1.1.2科學決策的理論基礎
1.1.3價值觀念的銳利武器
1.1.4正確表達的知識源泉
1.2經濟與經濟學
1.2.1什么是經濟
1.2.2什么是經濟學
1.2.3需求的無限性
1.2.4 資源的稀缺性
1.3經濟理論認知
1.3.1假說和理論
1.3.2認識假設的重要性
1.3.3經濟學家怎樣工作
1.4微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1.4.1以價格為核心
1.4.2 以單個經濟單位為研究對象
1.4.3單個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家庭和廠商
1.4.3解決資源配置問題
1.5怎樣才能學好經濟學
1.5.1兩種不同方法的經濟學
1.5.2具體學習方法
02 供求理論
本章是微觀經濟學的基礎,以需求與供給為切入點,全面分析影響需求與供給的因素,認識和把握需求規律和供給規律。在分析供求量變動和供求變動的基礎上,剖析市場均衡價格的形成與變動,結合現實分享諸多均衡價格理論在經濟中的運用。
課時
2.1欲望與需求
2.1.1什么是需求
2.1.2潛在需求和有效需求
2.1.3有效需求與市場容量
2.2影響需求的因素
2.2.1商品本身的價格
2.2.2收入水平
2.2.3偏好程度
2.2.4相關商品的價格
2.2.5對未來的預期
2.3需求規律及其表達
2.3.1什么是需求規律
2.3.2需求規律的表達
2.3.3市場需求與個人需求
2.4需求規律的例外
2.4.1需求規律的例外
2.4.2需求曲線與定位
2.5其他因素對需求的影響
2.5.1價格與需求量變動
2.5.2非價格與需求變動
2.5.3量變與質變
2.6產量與供給
2.1.1什么是供給
2.1.2潛在供給和有效供給
2.1.3有效供給與收入水平
2.7影響供給的因素
2.7.1商品本身的價格
2.7.2技術水平
2.7.3生產成本
2.7.4相關商品的價格
2.7.5對未來的預期
2.8供給規律及其表達
2.8.1什么是供給規律
2.8.2供給規律的表達
2.8.3市場供給與個人供給
2.9供給規律的例外
2.9.1供給規律的例外
2.9.2生產的多樣性與企業定位
2.10其他因素對供給的影響
2.10.1價格與供給量變動
2.10.2非價格與供給量變動
2.10.3量變與質變
2.11市場均衡及其形成
2.11.1什么是市場均衡?
2.11.2市場均衡的形成過程
2.11.3市場均衡的數學求解
2.12市場均衡的變動
2.12.1需求變動與市場均衡
2.12.2供給變動與市場均衡
2.12.3需求供給同時變動與市場均衡
2.13支持價格和限制價格
2.13.1支持價格的含義
2.13.2實施支持價格的問題
2.13.3限制價格的含義
2.13.4實行限制價格的問題
2.14政府稅收
2.14.1稅收對生產者的影響
2.14.2稅收帶來的社會收益與社會損失分析
2.15政府補貼
2.15.1補貼對生產者的影響
2.15.2補貼帶來的社會收益與社會損失分析
03 彈性理論
學習需求價格彈性、需求收入彈性、需求交叉彈性和供給彈性。主要內容包括需求彈性的含義與彈性系數的計算、需求價格彈性的各種類型、影響需求價格彈性的因素。結合現實,分析各種彈性的現實中的運用。
課時
3.1需求價格彈性及其計算
3.1.1什么是需求價格彈性
3.1.2 需求價格彈性的計算
3.1.3點彈性與弧彈性
3.2需求價格彈性的類型
3.2.1完全有彈性
3.2.2完全無彈性
3.2.3單位彈性
3.2.4缺乏彈性
3.2.5富有彈性
3.3影響需求價格彈性的因素
3.3.1本身被需要程度
3.3.2本身被替代的程度
3.3.3支出占家庭總支出的比重
3.3.4商品用途的多少
3.3.5商品種類的大小
3.4需求價格彈性的用途
3.4.1生活中的需求彈性判斷
3.4.2需求價格彈性與價格的關系
3.5需求收入彈性
3.5.1什么是需求收入彈性
3.5.2需求收入彈性的類型
3.5.3需求收入彈性與生活水平
3.5.4需求收入彈性與商品結構
3.6需求交叉彈性
3.6.1什么是需求交叉彈性
3.6.2需求交叉彈性的應用
3.7供給彈性及其類型
3.7.1什么是供給彈性
3.7.2供給彈性的類型
3.8影響供給彈性大小的因素
3.8.1生產商品的難易程度
3.8.2生產成本增加幅度的大小
3.8.3生產規模的大小與規模變化難易程度
3.8.4派生供給的難易程度和派生供給彈性的大小
3.8.5時間因素
04 消費者行為理論
本章是對消費者行為的分析,分析效用特征,從總效用和邊際效用的關系入手,講解邊際效用遞減規律,深入分析消費者均衡的形成過程和均衡條件。 用圖形說明消費者均衡的形成及其變動。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的分解及其政策含義。
課時
4.1欲望與效用
4.1.1什么是效用
4.1.2效用的特征
4.1.3為什么人們會喝醉?
4.2邊際效用遞減規律
4.2.1總效用與邊際效用
4.2.2總效用與邊際效用的關系
4.2.3邊際效用遞減規律
4.3消費者最佳決策
4.3.1為什么要進行消費決策?
4.3.2消費者如何決策?(舉例)
4.3.3消費者均衡
4.3.4 需求曲線的導出
4.4消費者剩余
4.4.1什么是消費者剩余
4.4.2為什么會產生消費者剩余
4.4.3消費者剩余與感恩
4.5消費者偏好假設與無差異曲線
4.5.1消費者偏好的三個假設
4.5.2無差異曲線的含義
4.5.3無差異曲線的特征
4.5.4無差異曲線的類型
4.6預算約束線
4.6.1預算約束線的方程和圖示
4.6.2預算約束線的概念
4.6.3預算約束線的移動
4.6.4 商品的邊際替代率
4.7消費者均衡
4.7.1 消費者均衡過程
4.7.2消費者均衡的條件推導
4.8 消費者均衡的變動
4.8.1收入消費線與恩格爾曲線
4.8.2價格消費線與需求曲線
4.9 替代效應與收入效應
4.9.1什么是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
4.9.2收入效應與替代效應的政策含義
05 生產者行為理論
本章是對生產者行為的分析,包括生產函數及其特征、邊際報酬遞減規律、生產者均衡、規模經濟等,通過學習來探討生產的特點和規律性。重點掌握總產量、平均產量、邊際產量的關系。正確理解和掌握邊際報酬遞減規律的含義。理解生產的合理階段和生產的合理區域。了解規模經濟的含義與成因。了解等產量線、等成本線的含義與特征。正確理解要素間的替代關系。掌握兩種生產要素最適組合的公式與圖形。
課時
5.1生產與生產函數
5.1.1什么是生產和生產函數
5.1.2生產函數的類型
5.1.3不變要素和可變要素
5.1.4短期生產和長期生產
5.2短期生產分析
5.2.1三個產量指標
5.2.2產量之間的關系
5.2.3邊際報酬遞減規律
5.3生產的合理階段
5.3.1生產的三個階段
5.3.2生產的合理階段
5.3.3不同階段的管理重點
5.4 生產決策的工具
5.4.1等產量線及其特征
5.4.2等成本線及其變動
5.5生產的合理區域
5.5.1邊際技術替代率
5.5.2 生產合理區域的劃分
5.6生產者的最佳決策
5.6.1生產者均衡的形成
5.6.2生產者均衡的條件
5.7生產擴展線
5.7.1生產者均衡的變動
5.7.2生產擴展線的含義
5.7.3擴展線與生產技術類型的關系
5.8規模經濟
5.8.1規模經濟的含義
5.8.2規模經濟的三個階段(三種形式)
5.8.3規模經濟的成因
06 成本與收益理論
介紹成本的含義、構成,分析成本與產量的關系,分析收入與產量的關系。掌握短期成本分類與變動規律、短期平均成本與邊際成本的關系、長期成本與短期成本的區別與聯系。理解利潤的含義及其利潤最大化的條件。
課時
6.1多角度的成本
6.1.1顯性成本和隱性成本
6.1.2會計成本與機會成本
6.1.3經濟成本
6.1.4為什么用經濟成本進行決策
6.2 短期總成本分析
6.2.1成本函數
6.2.2短期總成本
6.2.3短期平均成本
6.3邊際成本分析
6.3.1邊際成本的概念
6.3.2邊際成本與總成本的關系
6.3.3邊際成本與平均成本關系
6.4 長期總成本分析
6.4.1 規模與成本
6.4.2長期總成本
6.5長期平均成本與長期邊際成本
6.5.1長期平均成本與短期平均成本的關系
6.5.2長期邊際成本與短期邊際成本的關系
6.5.3長期邊際成本與規模經濟
6.6 收益與利潤分析
6.6.1收益分析
6.6.2利潤最大化條件
07 完全競爭廠商的價格與產量
本章分析完全競爭廠商的行為,介紹完全競爭市場的特征,透過完全競爭廠商面臨需求曲線得到完全競爭廠商的最佳決策條件。探究廠商的短期與長期產量決策原理,分析完全競爭廠商的短期均衡和長期均衡的形成過程。
課時
7.1完全競爭的四個假設條件
7.1.1大數假定
7.1.2產品同質性
7.1.3資源完全流動性
7.1.4信息的完備性
7.1.5完全競爭廠商面臨的需求曲線
7.2 完全競爭廠商的短期均衡
7.2.1完全競爭廠商的短期均衡的形成與條件
7.2.2完全競爭廠商的停產點
7.2.3完全競爭廠商的短期供給曲線
7.3 完全競爭的長期均衡
7.3.1長期均衡過程分析
7.3.2完全競爭長期均衡的條件
08 完全壟斷廠商的價格與產量
本章分析完全壟斷廠商的行為,介紹完全壟斷市場的特征、分析完全壟斷廠商的短期均衡和長期均衡的形成過程、廠商定價策略。比較完全壟斷與完全競爭的不同之處。
課時
8.1完全壟斷市場的條件
8.1.1 完全壟斷的三個條件
8.1.2完全壟斷廠商面臨的需求曲線
8.2完全壟斷廠商的短期決策
8.2.1利潤最大化的價格與產量
8.2.2可能出現的虧損狀況及處置辦法
8.3完全壟斷廠商的長期決策
8.3.1長期均衡的形成過程與條件
8.3.2與完全競爭市場進行比較
8.4完全壟斷廠商的價格歧視
8.4.1 一級價格歧視
8.4.2 二級價格歧視
8.4.3三級價格歧視
09 壟斷競爭廠商的價格與產量
本章分析壟斷競爭廠商的行為,介紹壟斷競爭市場的特征、理解壟斷競爭廠商面臨的兩條需求曲線、分析壟斷競爭廠商的短期均衡和長期均衡的形成過程、均衡條件。剖析產品差別的種種表現。比較完全壟斷、完全競爭和壟斷競爭的不同之處。
課時
9.1壟斷競爭市場的條件
9.1.1壟斷競爭市場的三個條件
9.1.2壟斷競爭廠商面臨的需求曲線
9.1.3壟斷競爭廠商的產品差別化
9.2壟斷競爭廠商的短期決策
9.2.1短期決策的過程
9.2.2 利潤最大化的條件
9.3壟斷競爭廠商的長期決策
9.3.1長期均衡的形成過程
9.3.2長期均衡的條件
9.3.3 與完全競爭市場進行比較
10 寡頭壟斷廠商的價格與產量
本章分析寡頭壟斷廠商的行為,介紹寡頭壟斷市場的特征、卡特爾和價格領袖。掌握寡頭壟斷的含義及其特征。用有折彎的需求曲線解釋寡頭市場的價格穩定性。了解卡特爾的含義與特點。了解價格領袖的種類及其價格決定。
課時
10.1古諾模型
10.1.1寡頭壟斷市場的特征
10.1.2古諾模型
10.2斯威齊模型
10.2.1基本情景
10.2.2決策過程
10.2.3有折彎的需求曲線
10.3價格領袖制
10.3.1價格領袖制的必要性
10.3.2成本低的企業充當領袖
10.3.3規模大的企業充當領袖
10.4囚徒困境
10.4.1為什么會有博弈論
10.4.2囚徒的博弈過程
10.4.3卡特爾為什么不穩定
10.5智豬博弈
10.5.1情景描述
10.5.2 智豬博弈過程
10.5.3智豬博弈的意義
11 生產要素的價格決定與變動
推導出廠商使用要素的最佳決策條件,分析要素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的形成,介紹影響要素需求的因素。考察工資、利息和地租的決定及其變動。
課時
11.1生產要素市場認知
11.1.1為什么要研究生產要素市場?
11.1.2生產者使用要素的原則
11.1.3要素的需求曲線
11.1.4要素的供給曲線
11.2工資的決定與變動
11.2.1 向后彎曲的勞動供給曲線
11.2.2 工資水平的決定
11.2.3 提高工資水平的策略
11.3 利息的決定與變動
11.3.1為什么會有利息?
11.3.2資本需求和供給決定了資本的價格
11.3.3影響利息變動的因素
11.4地租的決定
11.4.1地租是土地的報酬
11.4.2準地租
11.4.3尋租現象
12 公平與效率
公平與效率是人類社會永恒的主題。比較分析人們對社會福利的看法及其衡量標準。分析帕累托效率及其改進,考察交換、生產及其生產與交換的帕累托效率條件。通過洛倫茨曲線和基尼系數分析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經濟外部性及其解決方法,次品市場與逆向選擇,保險市場與道德風險,糾正信息不完全的政策。
課時
12.1 社會福利及其衡量
12.1.1社會福利及其衡量
12.1.2帕累托效率
12.1.3 帕累托效率條件
12.2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衡量
12.2.1洛倫茨曲線
12.2.2基尼系數
12.3 外部性及其影響
12.3.1 消費的外部性
12.3.2生產的外部性
12.3.3 外部性的解決方法
12.4信息不完全性
12.4.1次品市場和逆向選擇
12.4.2保險市場和道德風險
12.4.3糾正信息不完全的政策
【本課程的學生評價】
學生apple9311163com說:“還是用黑板教學更加感覺到課堂的氛圍和制作的用心,比起很多慕課都是念課件和念書,這個課堂真的是非常用心,大贊!”學員_rui說:“謝謝老師。老師授課方式非常喜歡,形象生動便于理解,邏輯分析嚴密,老師思路和課程架構非常清晰,課程安排也非常合理,最精華的分享與講解,能學到好多知識。老師將微觀經濟學這門課程分析的很透徹易懂,期待老師的宏觀經濟學課。”陳秋冰同學說:“老師講解得非常細 由淺入深 通過生活中得實例分析微觀學中得經濟問題 讓我豁然開朗。”范肖肖同學說:“聽完《微觀經濟學》,為課程內容的嚴謹有序點贊,更為生動講授點贊。” 翟卉同學說:“老師的課很有意思,講的東西很有價值。”